【编者按】
6月23日,《粮满仓·好丰光》大型融媒报道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,立足全国视野,聚焦山东特色,从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鱼篓子”“智慧种”“新农人”等角度入手,全面展现山东在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、产业升级、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亮点和成绩,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。活动期间,将在微博、抖音等平台开设话题,邀请广大网友积极参与互动,不断呈现山东发展绿色新质农业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。
即日起,大众网·海报新闻推出系列报道《粮满仓·好丰光》之“新农人”,聚焦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业态,展现山东人才兴农新路径。
海报新闻记者 李勇超 孙瑛娜 德州报道
在德州市武城县的广袤土地上,“种粮大户”王凯霖正在用数字化技术改写着传统农业的模式。这位投身农业领域的“90后”新农人,从基层销售起步,如今已手握1.7万亩智慧农田,他用自主搭建的数字化平台,给万亩良田装上了“全景”监控,让土地管理效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。
王凯霖毕业后,进入到一家农业相关领域的公司做销售,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深入人心,他敏锐地察觉到规模化种植的潜力。“起初只是想把地种好,没想到一步步走到了数字化管理。”2020年,王凯霖成立山东乡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,率先流转了7000亩土地,种植小麦、玉米等。随着农田种植面积扩展到1.7万亩,一个现实的问题逐渐凸显:地多了,光靠人跑根本管不过来。“机械作业方面,播种深度、旋耕速度和深度都出现了很大问题,农田在人力管理与成本问题上也面临很大挑战。此外,运粮车也需要人员来监管。这些管理漏洞都需要解决。”
在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下,王凯霖管理的农田按村划分,每个村1000至1200亩地,常年需要3至5名管理人员扎根田间,农忙收割时更是要增加到5至6人。“一个管理人员年薪3.6万元,10个村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超百万。”王凯霖算了笔账,人员冗余不仅推高成本,田间作业的“跑冒滴漏”更是隐形损耗——灌溉时水量把控不准、施肥比例凭经验估算、农机作业质量全靠人工检查、粮食运输过程缺乏监管,这些问题成了规模化种植的“拦路虎”。
“必须让农田‘开口说话’。”2022年,王凯霖与多个第三方信息化监管平台展开合作,着手在农业生产设备上安装监控设备,以此实现对设备作业情况的实时监测与记录。
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运用,显著提高了王凯霖的农田管理效率,降低了人力成本。不过,在实际操作中,他发现第三方监管平台存在明显弊端:不同的农机需要使用不同的监管平台,而这些监管平台各自独立,需要登录多个后台进行操作,且各平台数据不互通、功能分散,“就像拿着一堆零散的零件,拼不成一台完整的机器。”基于此,去年王凯霖下定决心,要搭建属于自己的智慧农业平台。
如今,王凯霖的智慧农业平台已经初具规模。新平台在关键环节进行了技术革新:将地块信息、田间农事服务等所有的信息全部融入到这一平台,方便管理人员查看。飞行管理从人工操作升级为平台化管控,历史作业数据可追溯,无人机巡田、打药等任务的速度、行距、时间等细节实时显现在屏;气象服务模块联动卫星数据,提前72小时推送降水、风力预警;智慧运粮系统自动收集运粮车行驶运行数据,便于及时掌握运粮车行驶轨迹、速度、出发和到达时间、司机信息等,并能实时掌握粮食状态,保障粮食运输途中的安全;AI助手与专家诊断板块还可通过问答及时获取帮助。
“现在一个人就能管一个村的地。”王凯霖指着平台后台数据笑道,今年麦收期间,武城县这1.7万亩良田在智慧农业平台良好的管理模式下,平均亩产达到1100斤,相较过去亩产提高了10%左右。
然而,王凯霖认为“智慧农业”的脚步远不止于此。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是农村现状,“种粮人需要这样的平台”则成为王凯霖推进智慧农业平台建设的信念。
“智慧农业平台的规划还在稳步推进。”王凯霖坦言,他计划在武城县流转五万亩地,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大规模效益。同时,还将向本地种植大户开放智慧农业平台,为他们提供社会化服务。
“希望我们的智慧农业平台不仅能以技术创新实现自身突破,更能践行‘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’,让武城县的农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焕发新生。”王凯霖正在用实践证明:当传统农业遇上数字技术,不仅能破解规模化管理的难题,更能让土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。在这片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上,王凯霖用数字化写下“新农人”的答卷。
宏利证券,炒股配资合法吗,炒股配资10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