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5日,江西瑞昌一中22209班的高三毕业生们,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,遭遇了令人心寒的一幕。
1
班主任漆某芳老师在班级微信群内发出大段文字,情绪激烈地指责三名未按她建议填报北大、清华志愿的学生“不听学校、老师、家长劝告”“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”,更痛斥学生“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归化为零”。
在情绪宣泄的最后,她宣布了一个决定:“明天上午将以失望解散此群”,并将学生的选择定义为“班主任教育的失职、职业教育的失败”。
这段聊天记录被截图上传网络后,瞬间引起热议。
短短两天内,这场班级群风波演变为全国关注的教育事件。
面对汹涌舆情,瑞昌一中于7月7日晚间紧急发布情况说明。
展开剩余85%校方证实漆老师确实在得知三名学生未填报“清北”志愿后发表了不当言论,并公布了处理结果:漆某芳已在教师会议上作出深刻检讨,学校与其本人已向学生及家长致歉,特别强调三名学生“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”。
耐人寻味的是,校方在通报中特别重申纪律:“要求老师强化考试招生正面宣传引导,充分尊重学生意愿,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学生的志愿填报”。
当记者试图联系学校时,工作人员一度拒绝回应;而教育局的回应则停留在“事情正在处理”的谨慎表态,暗示着这场风波远未画上句号。
2
表面看,这只是一名教师情绪失控引发的闹剧,但深层折射的却是整个基础教育的价值扭曲。
漆老师愤怒的根源,在于她内心根深蒂固的“清北至上论”——当三名达到清北线的学生转身选择其他名校时,她看到的不是学生理性规划的未来,而是自己教学成果的“流失”和学校清北榜单的“缺角”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瑞昌一中作为有着80余年历史的“赣北名校”,背负着“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”的光环,多年来获评“九江市高考综合优胜单位”,这样的身份无形中强化了对清北录取率的执念。
在这种生态下,学生容易被异化为学校荣誉的“活体奖杯”,他们的自主选择权在集体荣誉面前显得脆弱不堪。
更深层的矛盾,在于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痼疾。
当一名资深教师将“未录取清北”等同于“职业教育的失败”,暴露的正是用顶尖名校录取率丈量一切教育成果的病态逻辑。
这种思维并非漆老师独有,而是弥漫在许多名校中的集体焦虑:校际比拼清北人数、地方政府将升学率与政绩挂钩、社会舆论以清北率定义学校优劣。
当教育被简化为一场“清北争霸赛”,那些同样优秀但选择复旦、浙大、港校或特色专业院校的学生,无形中被贴上了“次优选择”的标签。
漆老师指责学生“以一己之心选热门专业”,本质上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否定——在她眼中,符合学校利益的选择权重,理应压倒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规划。
教师角色错位则是引爆矛盾的导火索。
漆老师最初的行为逻辑或许带有“为学生前途考虑”的成分,她“根据高考成绩和与家长沟通的情况”给出建议,这本是教师的职责所在。
但当建议变成强制,当劝导升级为“情感绑架”,师者的专业边界已被彻底突破。
教育者的核心价值在于点燃火种、守护成长,而非将学生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。
3
这场风波的解决不能止于教师道歉,而需要一场系统性的价值重构。
首要原则是捍卫学生选择权神圣不可侵犯。
志愿填报是青少年首次重大人生决策,教育者应扮演“信息顾问”角色,而非“人生指挥官”。
漆老师事件的反面教材警示所有教育工作者:当学生手握志愿表时,教师的责任是提供专业分析(如学科前景、院校特色),而非用情感或权威施压。
值得欣慰的是,通报中“三名学生已按自己意愿填报”的表述,成为这场博弈中最明亮的注脚。
更深远的改革在于打破“唯清北论”的魔咒。
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中,上海交大在工科领域的积淀、浙江大学交叉学科的平台、香港高校的国际资源、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研体系,乃至某些“双非”院校的王牌专业,都能为学生提供不逊于清北的成长路径。
教育者需要拓宽视野,引导学生根据专业适配度而非学校光环做选择。
瑞昌一中在通报中承诺“坚持正确育人导向”,若想此言不虚,就必须在评价体系中降低清北录取率的权重,转而关注学生长期发展质量——例如建立毕业生职业追踪档案,用十年后的成才率而非当下的录取榜证明教育价值。
重建师德底线则需要制度与情感的双重疗愈。
教育局的“正在处理”不应止于对漆老师的处分,更需转化为长效预防机制:将志愿填报指导规范纳入教师培训,设立学生申诉渠道,严惩干预志愿行为。
比制度更重要的,是重新唤醒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知。
真正的教育荣光,不在于将多少学生推进某两所名校,而在于是否守护了每一颗心灵自主生长的勇气。
当漆老师按下“解散群聊”键时,她解散的不仅是一个虚拟空间,更是学生对师者的信任。
重建这种信任,需要教育者放下“施恩者”姿态,回归“守护者”的本分——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教育的真谛永远在尊重与唤醒之间。
漆老师的愤怒与学校的匆忙灭火,共同构成了一面教育的照妖镜。
照见了那些在“清北执念”中迷失的教育者,也照见了被升学率绑架的学校灵魂。
三名勇敢选择自己道路的学生,用沉默的抵抗撕开了一道裂缝——它提醒我们:教育的最高荣誉,永远来自对学生自由意志的敬畏。
当舆论热潮退去,真正需要重建的不是某个微信群,而是对教育本质的信仰:那里没有统一的成功模板,只有万千星辰各自闪耀的权利。
发布于:河北省宏利证券,炒股配资合法吗,炒股配资10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